编者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其中不乏纺织服装行业从业者。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每五年一次,这是我国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一位劳模都是一面旗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故事,是对劳动价值的生动诠释,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激励更多人以劳模为榜样拼搏奋进。
他工具包不离手,每日穿梭在天纺标各大实验室中,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排查检修常态化,并且带领团队潜心研发新设备,让实验效率飙升八倍,助力行业迈向更高峰。
作为一个地道的天津人,全国劳动模范、天纺标资产运行部维修组主管赵博山是天津纺织集团干部职工一致公认的“爱钻研”的职工。
在三十年时光中,他扎根设备维修一线,以一双“巧手”破解上百项技术难题,以一颗“匠心”培育数十名高技能人才。
从1995年3月参加工作,赵博山获得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纺织设备保全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也从普通技工成长斩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纺织大工匠”、“全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天津市第四届海河工匠”、“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设备管理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始终坚信:“技术工人的价值,在于用双手让设备‘起死回生’,用智慧为企业创造真金白银。”
破茧成蝶:从“爱钻研”技工到技术攻坚先锋
“设备故障是挑战,更是机遇。”赵博山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屡次攻克技术难关的信念。
以“微创新”撬动“大效益”。2009年,清梳联与除尘机组因缺乏联控装置,存在严重火灾隐患。赵博山独立设计火警应急联控系统,仅用简易改造便实现设备联动,为企业筑起安全防线。
2011年,面对清花机吸风管道摆动难题,他提出“低压连续吸、高压间歇吸”方案,经过技术团队的实验,实现了势能与动能的平稳转换,改造后吸风管道不再摆动,各吸点不再堆积落杂,不仅有效降低了挡车工的劳动强度,每年也为企业减少了一大笔维修费用。“小改造解决大问题”成为他的技术哲学。
2020年调入天纺标后,赵博山担任维修专员,直面多台“疑难杂症”设备。一台滾箱起球仪,出现无预警、无报警、无周期的自动停机故障,设备供应商的工程师多次到天纺标现场进行维修处理,更换了多个零部件也未能解决问题。赵博山来到天纺标上岗第一天,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刻认真分析、仔细排查,经他1小时排查便恢复运转。
2021年,天纺标新购置了高端进口实验仪器,由于外部环境原因,设备供应商不能到现场进行安装调试,而天纺标的生产一刻也不能耽误。尽管没有设备安装调试经验,但赵博山主动和实验室主管一同请缨,从机械和电气方面对各部件及组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设备调试,顺利实现了开机生产。此后,他们更将摸索总结出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经验对实验员们进行了专题培训。
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他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很多技术改造通过实施给企业带来较可观的经济效益。价值百余万元的故障实验仪器,在他拆解测绘、自制零件后“起死回生”,甚至性能超越原厂标准。“设备就像病人,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他笑称。
跨界赋能:从维修专员到新质生产力推动者
在实验室内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深入一线、扎根基层的工作态度,他通过交流、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巡查隐患,全面掌握每台设备的状态,做到了心中有设备、心中有数据,先后及时发现并处理了漏电、磨损、泄露、变形、数据异常等问题,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安全、经济和数据准确性等多方面的损失,其中漏电设备近十台套、设备隐患六十多台套、数据异常十余台套,还有很多技术难题得到解决,创造经济价值超过90万元。
“技术工人不能只当‘救火队员’,更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赵博山以跨界思维,将技术创新融入生产全链条。2024年,他通过更换进料器、寻找源头供应商、淘宝采购、自行维修等方式,在一月份实现了多方面的成本节约,包括偶氮染料萃取仪、纤维含量组布鲁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莱卡偏光显微镜、防蚊防螨实验室细菌培养箱加湿器、物理组强力机、约顿恒温恒湿空调主控板、小型配酸机等设备的维修和零配件选型采购,总共节省了近十万元。“互联网时代,技术工人更要学会‘借力打力’。”
薪火相传:带徒授艺,做知识型高技能复合人才
“技术需要传承,匠心需要接力。作为维修组主管,为公司培养技术工人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赵博山将“传帮带”视为使命。
在学习提升纺织设备维修专业知识和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赵博山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培训,培养了40多名高级技师徒弟。在教导新人时,他“强理论、教方法”,在业务实践中,他“交任务、压担子”,做到自己带着学、领着学,让新人看着学、跟着学,并充分给予年轻技术人员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让年轻人学技术、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维修组年轻人的设备维修技能快速提升,小组内也形成了共同钻研、携手进步的良好氛围和班组文化。
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赵博山为企业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他的“工匠导师”精神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技术水平,还为行业培养了更多创新型人才,展现了人才培养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赵博山如是说。
向新而行:以工匠精神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深耕纺织行业三十载,赵博山始终站在技术革新的潮头。“技术工人有力量,更有梦想。我的目标,是让中国制造因匠心而闪耀。”
他深耕业务,向下“扎根”,自觉投身公司技术研发、能力提升、设备迭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具体实践中,凭借对新质生产力的敏锐洞察,不断探索新技术、研究新方法,将新质生产力应用于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等实际工作,助推公司智能化检验检测水平大幅提升,为天纺标公司在精益化、信息化、高质化发展道路上加速迈进不断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