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其中不乏纺织服装行业从业者。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每五年一次,这是我国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一位劳模都是一面旗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故事,是对劳动价值的生动诠释,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激励更多人以劳模为榜样拼搏奋进。
在布机车间,张琴每天定时进行三次全线质量巡检,日均行走3万步,二十四年如一日,累计绕行赤道4.6圈。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是风雨无阻的出勤,是累到极点仍咬牙坚持的毅力,更是对生产任务绝不推诿、分秒必争的敬业态度。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张琴已累计超产棉布近46万米,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娴熟的操作技术,她先后获得“全国棉纺织行业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25年5月1日,张琴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扎根纺织一线:在轰鸣中埋下匠心种子
2001年9月12日,16岁的张琴怀揣着初中毕业证,站在布机车间门口。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棉絮,高达75分贝的机器轰鸣声(相当于地铁进站的噪音)让她本能地缩了缩脖子。教练员拍着她的肩膀说:“丫头,织布这行,三分靠手艺,七分靠狠劲。”眼前,144台无梭织机整齐排列,如同一支待命的钢铁部队,钢筘往复摆动的频率让她头晕目眩。老工人的手掌在纱线上翻飞,每分钟24个的打结速度让她咋舌:“这怎么可能学得会?”
入职第一个月的操作考核,张琴的“机下打结”速度仅为每分钟10个,纱头参差不齐,被班长批评“像狗咬的”。深夜回到员工宿舍,她躲在被子里在笔记本上写下:“认准的事就得扎下根。”从“笨姑娘”到“练兵狂人”。她每天提前一小时进车间,用废旧纱线练习“单手打结”;午休时泡在练兵车旁,在闷热的车间里一站就是两小时;跟在老师傅身后跑前跑后,学习快速打结技巧。冬天宿舍没暖气,手指冻得发紫,就用暖水袋焐热后接着练。
2002年五一前夕,公司举办“春季操作技能大比武”。张琴站在比赛机台前,深吸一口气——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参赛。当裁判喊出“开始”时,她的手指如穿梭的燕子,纱线在指间绕出优美的弧线。突然,一道刺痛从无名指传来——旧伤未愈的血泡被纱线勒破,鲜血渗进棉纱,在白色的纱线上绽开一朵小红花。她咬着牙完成最后一个结,抬头看表:每分钟22个!比进厂时快了一倍,虽然没进前三,但教练员拍着她的肩膀说:“丫头,你眼里有光。”
技艺精进:从“合格”到“标杆”的跨越
2005年,张琴首次站上武汉市第十四届布机值车工技能大赛的赛场。赛前她信心满满,可当聚光灯打在身上时,掌心的汗水却让纱线几次打滑。“开始”口令响起的瞬间,她脑海中突然闪过老工人翻飞的手掌,手指却因紧张慢了半拍——原本烂熟于心的“双手打结”动作变得僵硬,纱线在指间缠绕成死结,急得她鼻尖沁出细汗。最终,她以每分钟27个的成绩位列第16名,连领奖台都没摸到。
颁奖礼结束后,她躲在角落里偷偷抹泪。晚风卷着棉絮扑在脸上,她盯着自己颤抖的手指问:“就这么认输吗?”当晚,她在练兵记录册写下:“失败不是终点,是动作精准度的‘体检报告’。”
痛定思痛,张琴开启了“魔鬼式复盘”。通过观看冠军选手操作表演,逐帧对比打结的动作:对方手腕翻转时,小臂会随惯性带动纱线划出流畅弧线,而自己总靠手指蛮力拉扯。为了让手腕灵活度达标,连吃饭时都在餐桌前拿着筷子比划,室友笑她“走火入魔”,她却认真道:“差1度,就差10厘米的效率。”
三个月后,车间引进340cm新型喷气式宽幅织布机,她主动请缨。机器运转时温度高达40℃,她在练兵车上反复模拟比赛场景,手腕练到肿胀僵硬都不愿意停下来。2007年,武汉市第十五届布机值车工技能大赛如期而至。张琴以每分钟37个的好成绩荣获比赛三等奖。
领奖台上,她举起布满茧子的手掌:“这双手不是生来就会打结,是被纱线割破过37次、在练兵车上磨出5层茧子后,才学会了‘和时间赛跑’。”比赛结束后,她的操作视频成为企业培训教材,“张琴在练兵记录册上扉页上写下:“真正的对手永远是昨天的自己。”
凭借这股子钻劲,张琴先后在2005年、2007年被评为“武汉市技术能手”,并拿下国家二级职业技能证书。但她总说:“证书会过期,可对技术的琢磨,永远有下一个‘更优解’。”
带徒育人:从“岗位能手”到“匠心火种”
2008年,23岁的张琴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技师”,并将她多年一线经验提炼出了一套“五勤带徒法”。一是嘴勤。对操作中的要点、难点要勤说、勤讲,诲人不倦。遇到学员不清楚的问题反复讲、不厌其烦地讲,她还拿出自己多年来学习笔记供学员参考,直至学员弄懂为止。二是手脚勤。多动手,多上手亲自示范,多到生产现场,多到织机上言传身教。三是勤学勤练。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每当车间的新品种上机时,她总是提前翻阅各种书籍,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做到有问有答,有问必答。四是勤分析。对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五是勤总结。对于培训组员和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勤总结、勤记录,为下一批学员培训做好基础。
“光会操作还不够,得让年轻人把‘匠心’刻进骨子里。”张琴常把自己的练兵记录册摆在培训室,泛黄纸页上的练兵成果记录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在日常织布操作中,她更是个“有心人”。针对断经、断纬停台后易出现的“开车痕”疵点,她反复观察、试验,琢磨出“点梭定位法”和“滑筘轻推法”——通过精准控制打纬键操作力度与钢筘移动节奏,将疵点率降低60%以上。面对车间引进的新型宽幅喷气织机,她主动钻研设备特性,创新性地将传统操作手法与数字化控制流程结合,总结出“三快三稳”操作法(快寻头、快对接、快调试,稳张力、稳速度、稳质量),使单机效率提升12%,她总结的操作方法被纳入企业操作规范,成为了青工们快速提高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她带过的学徒中,最短两周就能独立看台,三个月操作水平普遍达到一级,所带学员平均效率始终保持在83%以上。更让她骄傲的是,许多学徒后来也成为“小师傅”。如今,她总结的“断头处理三步法”“经纬纱快速识别口诀”等经验在员工中代代相传。
2011年,张琴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棉纺织行业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颁奖词中写道:“她用双手织就布匹,更用匠心培育出纺织业的未来。”
党旗引领:从“技术骨干”到“党员楷模”
随着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公司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与新产品研发。作为党员技术骨干,张琴主动请缨牵头攻关天丝、竹纤维等特殊功能性织物的生产难题。车间内湿热难耐,温度计屡破37℃,她带着党员攻坚小组扎根机台旁,在布满纱线碎屑的地面上铺开图纸,一待就是12小时。为了攻克“竹纤维纱线易断头”的技术瓶颈,她连续7天守在试验织机旁,记录下236组张力数据,手指被毛羽纱线勒出细密血痕,却笑着说:“这是和新材料‘磨合’的印记。”
攻坚期间,她创新提出“湿度分段控制法”,通过精准调节车间温湿度参数,将断头率从平均每小时15次降至3次;研发的“柔性引纬工艺”让特殊纤维织物的布面疵点率降低45%。2024年,系列功能性织物通过国家级鉴定,订单量同比激增105%,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车间产能提升25%。同事们戏称她是“会和纱线对话的党员攻关队长”,而她总说:“党旗插在机台上,才知道什么是‘把论文写在布匹上’。”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是张琴对党员责任的注解。2020年在抗击疫情战役中张琴始终走在前列,在风雪中帮忙社区居民送生活物资发放药品,自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先后2次带头为疫情捐款。2025年3月,在武汉市开展的“我家新疆有棵树”公益活动中,主动献上一份爱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中央企业青联常委,张琴把“传帮带”延伸到思想引领层面。布机车间党员活动室每月雷打不动的“工友夜校”里,她总带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讲党史故事》等书籍,结合自己从学徒到劳模的经历,把“工匠精神”与“二十大报告”中的制造业强国论述结合起来讲。“00后”学徒张丽雯说,张琴曾指着机台上的党员示范岗标牌告诉她:“这不是一块牌子,是当纱线断头时,你第一个冲上去的本能。”在她带动下,车间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同比增长50%,2019年7月布机车间丙班三组获评“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值车工喻珍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际华集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如今,T309号机台上一面流动红旗——“党员先锋岗”的标牌在织机灯光下折射出微光。她常对青年员工说:“真正的党员模范,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纱线断头时比别人快0.1秒的反应,是高温车间里多守一小时的坚持,是把‘为人民服务’织进每一寸布纹里的初心。”这或许就是她从普通女工到全国劳模的“成长密码”:当匠心与党心同频,每一根纱线都能织就时代的经纬。
作为布机车间操作技术员,她常说:“纺织机台是会说话的伙伴,每一根纱线都在等着被织成有温度的布匹。”如今的她,仍习惯每天提前一小时巡查机台,指尖掠过飞速穿梭的纬纱,仿佛触到24年前那个在闷热车间里苦练打结的自己。
而每当她听着身后学徒们逐渐熟练的操作声,张琴眼里闪烁的光,总与当年日记本里“认准的事就得扎下根”的字迹交相辉映:“曾经以为梦想是站上领奖台,现在才明白,让更多人在机台旁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最值得骄傲的‘织梦’。”
(来源:中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