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浓厚,拥有银饰、刺绣、蜡染等众多精妙且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服装服饰技艺,伴随着贵州“村 T”的火爆出圈,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以及服装设计师关注到黔东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与黔东南州多维联动,策划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深度合作系列活动。本次协会与黔东南州的合作不仅是服饰行业的资源嫁接,更是一场关乎文化根脉守护、乡村产业振兴与国际时尚话语重构的创新实践。
01.实地调研:解码非遗活态传承的“黔东南密码”
8月15日,在黔东南州的精心安排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职业时装模特工作委员会2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会员单位负责人深入非遗腹地,展开沉浸式产业调研。此次调研活动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黔东南州投资促进局、凯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加强黔东南州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会员们来到凯里苗侗风情园,围绕“民族风尚·创新发展”主题,对欧东花博物馆、古苗疆刺绣工坊、绣里淘非遗集市、贵州“村 T”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在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大家惊叹于这些藏品不仅是技艺杰作,更为当代设计提供了纹样、工艺、色彩基因库。这座以苗族绣娘欧东花命名的私人博物馆,收藏了苗、侗、瑶、壮等民族服饰及绣品等藏品,其中不乏奇珍孤本。
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不仅传承传统刺绣技艺,还积极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苗绣产品中,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近年来,通过开展培训、建立刺绣基地等方式,帮助众多农村妇女掌握刺绣技能,实现就业增收,指尖技艺逐渐转变为“指尖经济”。
绣里淘非遗集市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商户,非遗商品涵盖刺绣、银饰、蜡染、木雕等多个品类。 会员们与摊主们亲切交流,了解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市场销售情况。不少设计师更是如获至宝,淘到了很多绣片、蜡染等非遗产品。
当晚, 会员们还参加了贵州“村 T”活动 。“村 T”累计举办560余场,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5亿元 ,成为绽放民族服饰魅力,秀出文化自信的样板。今年3月,贵州“村 T”也曾登上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45个贵州孩子精彩亮相、惊艳全场。其中,71岁的爷爷脚穿草鞋、肩扛传统农具和苗族女孩的画面更是火爆全网。
02.主题沙龙:非遗时尚化的学术与产业共振
8月16日上午,2025年黔东南州文旅宣传招商暨非遗主题沙龙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成功举办,促成学界与产业深度对话。
政府与协会联动:共绘产业蓝图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执行主席杨健表示,非遗品牌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黔东南非遗资源丰富,凯里绣里淘、“村 T”、丹寨万达小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建议进一步制定长远的市场发展规划,不断升级品牌内容,提升安全保障和服务,完善游客购物体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将全力支持黔东南非遗品牌的打造和升级。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建华作交流分享表示:黔东南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多彩贵州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打造了“村BA”、“村超”、“村 T”、“村歌”等知名群众文化品牌。下一步,黔东南州将从制定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数据库、培育市场主体、培育民族服装品牌、完善培育活动品牌、建设人才队伍等维度,全方位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希望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携手,共同加强非遗品牌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让传统非遗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学术破局:解构非遗现代性困境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米兰艺术设计学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臧迎春教授作《穿越时光的纱线——黔东南州苗族纺织非遗的分布与传承》演讲。臧教授表示,贵州黔东南州非遗资源丰富,初略统计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项78处,以刺绣、银饰、蜡染、编织、民族医药等非遗项目为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瑰宝,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多维一体的立体保护系统,并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从政府的角度,需要积极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搭建好各方合作的平台;从产业协会的角度,需要整合聚集产业资源,强化对于地方非遗传承和产业化的指导;从学界的角度,需要在专业领域深化研究,培养人才,探索传承创新的方式和途径;从媒体的角度,需要主动作为,讲好非遗故事,做好市场传播;而作为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则需要脚踏实地,通过传承和创新,让贵州黔东南州的非遗资源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继承,而且还能得以健康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山东太阳鸟服饰董事长周锦在《苗绣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演讲中说,“村T”是“家乡的名片”——纹样来自本村的老绣片,对于贵州村民而言,穿在身上是对文化的自豪;对省外消费者而言,它是“触摸贵州的窗口”——一件印着苗绣纹样的T恤,可能让人想起去黔东南旅游的经历,或好奇“这图案背后有什么故事”,进而主动了解贵州民族文化。这种联结打破了“民族文化只属于少数人”的认知,让它成为能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共通文化符号”。 以苗绣文化为基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IP。 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设计师参与苗绣的设计创新,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文化展览等活动,鼓励更多的设计师带着苗绣风格的作品走向国际各大时装周。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捷教授作《设计驱动的创新》演讲:纵观社会的发展与创新驱动力的变化,从上世纪中期技术引领,制造为驱动;上世纪末市场为导向,品牌为驱动;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社会与个人需求为引领。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变得越发重要。设计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观念与社会生活,创造的不仅仅是经济亦或人文价值,甚至更新推进社会的发展模式。孙教授以设计学的视角,从当代设计学科发展转向,再到数字化设计的时尚创新,来探讨未来时尚设计的多元发展与可能。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吕钊教授作《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实践与思考》演讲。吕教授通过对古代服饰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探索黔东南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故事的影响因素,阐述以文化为根,以故事叙情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特点。
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金顶奖设计师、广州芳芳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小燕作《以设计破圈,以品牌续航——非遗的新生之路》演讲。她认为,如何破圈,让非遗真正被需要?这是对非遗最真诚的守护。而这份被需要,离不开创新和市场助力。设计师的价值就在于把这些老记忆拆解、重组、再创造。设计创新与非遗传承方面,我们团队曾尝试将蜡染工艺的点蜡工艺过程以植绒的方式呈现,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视觉与触感。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记录了工艺本身,更收获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设计师的使命就是让传统技艺与当下生活产生链接,让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产生链接。
参与黔东南非遗沙龙,深感这里的传统服饰非遗魅力独特。苗族刺绣的精美纹样、侗族服饰的工艺传承,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这些非遗不应只在博物馆沉睡,要通过时尚设计转化、文旅融合推广,让年轻人看见并热爱。期待携手政府、协会,搭建交流平台,让黔东南服饰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梦教授作《贵州黔东南地区民族服饰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以苗族服饰为例》演讲。周教授认为,首先,从文化传承层面,黔东南苗族服饰留存有九种方式,它承担了文化表征、身份标识、仪式构成、比美道具、族别标志、情感媒介、评判指标七种文化功能。其次,从文化保护层面,对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地性”传承要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并重,各级传承人、普通的技艺掌握者、设计师与有能力的组织者是传承重要的主体。最后,从文化发展层面,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服饰品、服饰文创产品与“村T”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与消费者,人们对黔东南民族服饰的关注持续升温。
此外,黔东南州非遗保护协会蜡染分会副会长、凯里市蜡染传承人靳秀丽和施秉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娅分别作“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分享。
03.思想碰撞:探讨非遗传承路径
随后,在交流对谈环节,现场多名专家、学者积极发言,用他们的智慧与思考对黔东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中肯建议。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思想火花碰撞。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海燕教授在发言中说,2015年杭州市政府与黔东南对接城市的联姻,我有幸主持2016-2020《黔东南州“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2018-2025《荔波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杜芮书记要求我到贵州调研等经历。因此,我比较了解黔东南在地情况,昨天考察凯里几个寨子,有很大的进步,这里有几个建议:
第一,关于文化战略的问题,一定要研究英国、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输出文化形象系统链的问题。凯里从文化特色基因系统研究及输出的基础研究不够、优质设计不够,人才培养分层分类高端培训不够。类似像古阿新这样的案例要复制出一批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下有全国各高校专家、设计师、模特、展示陈列等专业委员会,可以系统性合作。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再次梳理凯里文化输出的IP识别形象及系统提升正恰到时机。
第二,厚植工匠精神:2017年李克强提出“弘扬工匠精神”、2018又提出“厚植工匠文化”,如何守住凯里“原根文化”?纹样初心、技艺经典、人才培养、文化输出、商业价值等很重要。能否倡导凯里绣娘一定要有“绣过奶奶外婆手艺”的思想。目前绣娘绣品、市场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整体环境标准有待提升。因此在地文化的设计创意、加工产业的完善、销售的全球开拓等都涉及如何厚植凯里工匠文化精神。
第三,激活内存:梳理在地优秀民间博物馆、个人收藏者的凯里宝贝,要有新对策和新措施建立传统与科技博物馆。
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学科带头人吴洪教授也对黔东南的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说:四十年前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来过黔东南的凯里等地,当时作为学生为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调研刺绣和蜡染等技艺。由当时的贵州省美协副主席马振荣先生引导我们来到了这里,被这里的少数民族精湛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所吸引。时隔四十多年,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已经今非昔比,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圣地,也成为各类学者们开展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重地。凯里之所以让人们流连忘返不舍离开,因为这里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存续地。从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到当地的政府做出了系统的规划和努力。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是吸引广大游客的核心要素。如何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二是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转化、推广和宣传。 现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静态的保护,将其置入博物馆里,这叫做静态保护。另一种方式是活态保护,就是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转化,使其进入今天的生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吸引和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开展工作。
针对这两天的考察和体验,在这里提几点善意的建议:作为旅游城市的打造,一定要考虑公共设施建设。再就是,具有特色的“村T”演出,在节目编排和演员投入上都很好,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天气常有雨水的情况,处理好场地安排问题。最后就是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质量,避免同质化低端产品的过多出现。
江西服装学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马胜杰教授认为,要充分利用国家、省级相关政策,争取国家、省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支持,努力将“村T”办成全国性品牌活动;加强非遗文化研究,争取高层次课题立项,广泛深入研究黔南州非遗文化,并对有关苗侗非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编纂,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线下产品提供文化释义,也为非遗数智化创新设计和传播打好“守正”的基础;最好在展示、出售的非遗类商品旁边摆放背景故事、文化释义性质的小标牌,以利于商品销售和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播。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赢家时尚集团PR总监、赢家时尚基金会理事徐志东针对黔东南的非遗保护传承提出几点建议:参考奢侈品的快闪店模式,先推广再变现,打造自己的IP。首先,提炼聚焦黔东南非遗的几个核心,通过在一二线城市核心的商圈开设快闪店,可以参考爱马仕在深圳开设的快闪店内容的形式,有展示,有讲解,有互动,有体验,让更多在一二线的人群来打卡,参与了解黔东南的非遗,通过快闪店内容人群的参与程度,聚焦人群最感兴趣的非遗,做成自己黔东南非遗IP,未来品牌有可能主动来合作。其次,“村T”是一个很好的IP,要持续打造,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舞台去展示,做大影响力。同时应该布局各个互联网的推广平台进行展示。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吕越教授的发言聚焦“村T”话题。从“村T”能赢得流量口碑,看区域发展。首先是“村T”赢在反差:一般情况下时装秀是专业概念,是设计师发布本季新设计的舞台,用于推广和订货,而“村T”提取了时装秀表演的特色,减弱了新品新设计概念,发动民众参与演出,展现自家现存民族华服的同时展现独特的个人风采。实现了从专业T台到大众舞台的转化。其次,“村T”赢在内容:苗族服饰的精美绝伦是历史的馈赠。聚焦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其赢在大势所趋:国家在关注民生,“村T”注重展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精神需求,与大势同行,必会得到认同。期待“村T”继续发挥区域优势,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肖文陵教授表示,贵州非遗服饰文化绚丽多姿,在历史的长河中释放出浓郁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风采。如今,她与其它非遗文化同入一个生机勃勃、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标准化生产方式尚未到达顶峰,非标准化生产方式已经出现,我们身处的是一个由标准化生产方式与非标准代生产方式重叠构造的新时代。之前的社会形态、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正在瓦解,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跨界、交叉、协同、适配、融合、重构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实践的关键词。其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和有限性日趋显现,具身性也大打折扣,其研究成果也倍受质疑,敏锐的网民们诙谐地将专家“专”改为砖头的“砖”。如此时代我们深感人无完人,天外有天。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有理由眺望时尚甚至设计的尽头。也有理由质疑当下诸多学术思想、观点的价值。当然,我并非否定今天沙龙的效用,相反我坚信它对贵州非遗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探索性价值和意义。关于贵州非遗文化的发展有如下思考:
第一,非遗文化主体性坚守。时尚体系制约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使命是主体性叙事及其话语体系构建。时尚与非遗彼此凝视,相互渗透。
第二,非遗文化主导性实践。理论的滞后性激发实践主导性角色呈现,实践者辅以AI技术透视现有理论,人机协同决策,展开探索性实践,其价值逐渐被认同。
第三,个体性实践撬动新价值版块。在科技变革的语境中,个体性实践对于非遗服饰文化创新及其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感性、直觉在实践中挣脱理性和逻辑的桎楛,以多元的、敏锐的触角感知、撬动新的价值版块,为产业拓展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个体性实践超越了群体性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非遗文化传播解锁生产、发展瓶颈。物、影像、文本构成服饰文化全貌。而影像、文本对于服饰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影像、文本较于实物更具超越性和渗透性。文化不断传播,经济方能持续增长。文化传播倒逼文化再生产。
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苏永刚教授认为凯里具有足够的包容,体现在有组织的自发性参与,无论是“村超”还是“村T”,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态度,目前已经有高校将毕业秀放在“村T”进行发布,通过不断提升这一村级品牌,这种影响力还可持续。凯里具有发展的生态,体现在民风淳朴,环境、生态、文化的独特性和体验感。这里有几点建议:首先,就大学的功能来说,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也是其中重要功能,加强与本地高校与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培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优质人才。其次,目前四川美术学院也提出塑造“人民艺术家、人民设计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的专业设置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对应凯里的非遗,比如手工艺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可以关注一年一度的毕业展,探索可以对接和帮扶的产业。挖掘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提升宣传推广的故事性和品质感。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正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璀璨,衣食住行的传统模式在今天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再设计、再创造。而凯里民族风情的民居园文化生态依山而建。连绵的小雨、健康诱人的绿色植被、蓝天白云、山泉流水潺潺、民俗土楼建筑独特等都是可以进行再设计与再开发的最佳旅游资源。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中国高等院校的设计谋划、民族服饰设计的市场化开发等都需要落地转化。我们黔东南的民族服饰、民族蜡染与扎染手工艺品的市场效应还很需要大力开发,包括旅游景点的设计客观上亟需与市场对接,精准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极其重要。
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的设计必须要考虑他人的需求。景点本身的价值一定要转换成游客的需求。人们花钱购买的一定是自己的需求,永远不会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这个观点是经济学、市场学的一种正确的认知问题。经过实地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景点还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供游客休息的座位等。
凌迪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董灵丽表示,特别感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黔东南州组织了这场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凯里,感觉非常美好,近距离触摸苗秀的针脚,侗布的肌理,真切感受到这里是一块民族服饰文化非遗资源的宝库。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如何让非遗元素更好地发挥价值?如何传播得更远?也许数智化是赋能和助力的一条有效创新途径。Style3D A+3D 如何助力非遗全链路数智时尚?首先是我们的3D能力,前面领导介绍了咱们当地轻纺产业包括校服、夹克、西装、丝袜、床上用品等,都可以通过3D建模做成数字服饰、数字家纺等,可以直接上架、预售、测款,同时形成数据资产沉淀;其次,我们的AI能力可以从非遗元素图案生成、到图案工艺、款式生成、民族服装上身、动态走秀视频、款式图生成、带版片的3D款式生成,打通一整条链路。综上,我们完成了一条AI+3D+AI, 从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营销的完整数智时尚全链路。期待能与黔东南有更深入的合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作出一份贡献。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服装设计师》杂志执行出版人刘妍说,此次调研看到了很多民族服饰非遗元素被保护得很好,还有了年轻人的加入和创新,使之更具市场化,还是让大家倍感兴奋。服装设计师杂志是一本SCD目录下知网可查的专业学术期刊,刊载文章中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服装史之类的栏目都可以成为黔东南州丰富的纺织服饰文化元素的推广平台。我们看到“村T”、“村超”的内容做得非常好,所产生的流量成为当地文旅的变现密码。作为期刊,《服装设计师》杂志愿意发挥媒介平台的积极作用,可以与电子媒体的爆破式推广互补,发挥期刊更加厚重而权威的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形象建设同步,通过对“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厚重的宣推,引领消费者从浅层次的消费需求上升到对“民族服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认可,促进文旅领域更深度的资源开发。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此外,厦门捌零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延华,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成昊围绕“村T”以及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作交流发言。
04.战略签约:从协议到落地的产业生态构建
活动现场达成三项重磅合作。在签约仪式环节,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签约;贵州古阿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紫色传奇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签约;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集团分别与西安工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签约。
8月16日下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七届学术工作委员会与第八届职业时装模特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也在黔东南州顺利召开。
至此,为期两天的黔东南非遗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及会员单位和黔东南州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民族文化与时尚融合推广、非遗时尚转化与市场拓展、文旅品牌塑造、时尚艺术院校实践及创新创业平台共建、时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打造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等非遗与时尚融合,让千年非遗真正走上世界T台、走进现代生活、走入全球市场。
(来源: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